菁英銷售
銷售關鍵 WHY BUY(中) | 范大菁英銷售100講 第34講
《 想到|放大痛點,才能成大單》
(作者:范永銀)
前言|
WHY BUY 的第一篇,我們學會「問對問題」。
這一集,我要帶你看見第二層功夫:
讓客戶不只知道痛,更要「感覺到痛」。
因為只有「痛得夠深」,客戶才會「動得夠快」。
有些業務只會解問題;高手會分層看問題。
痛點像洋蔥,得一層層往內剝,越核心越關鍵。
我們把它分成四層 Tone : 功能痛、效率痛、主管痛、老闆痛。
MEMO|痛點不是事件,是層級。
STEP 2 想到 Think It:放大痛點,四個層次的痛(STEP 1在上集)
Level 1 功能痛(Functional Pain) 看似小麻煩,卻天天偷時間。
症狀: 操作麻煩、報表慢、功能卡、出錯率高。
這是最容易看見的痛,卻也是最容易被忽略。
案例:門市報帳的日常(導入前)
我們在拜訪一家全台連鎖飲料品牌時,
某店長苦笑著說:「我們每天花很多時間整理零用金及報帳,人手不夠也少了很多時間顧客人。」
報帳的流程是:要先拍收據、記錄到 Excel、再寄信給會計。
有時發票字太淡被退回,整份報告得重做。
我問他:「這樣一個月要花多少時間?」
他嘆口氣:「光報帳來來回回就超過 20 小時。」
我補了一句:「那等於花了半個禮拜在整理單據,而不是顧客人。」
他點點頭:「對。」
策略:陪他觀察、幫他說出痛。
不要急著講產品,先問:「這件事花你多少時間?」
當他自己說出數字時,痛點就被量化。
小結:功能痛不是系統問題,而是人被流程綁住的無力感。
當你讓他說出「這件事太耗a時間」,他就開始期待改變。
Level 2 效率痛(Efficiency Pain)流程卡、報表亂,就是效率被偷。
症狀: 流程很不順、資訊不透通、報表常錯誤、KPI老被追。
這層痛不一定明顯,但它每天都在「偷走時間」。
案例:會議的黑洞
某製造業主管對我說:「我們每週都在開報表會,一開 6 小時。」
我問他:「這 6 小時值多少?」
他愣了幾秒,說:「應該 10 萬吧?」
我接著問:「一年呢?」
他頓了一下:「快 500 萬。」
我笑著說:「你覺得花 50 萬改系統、省 500 萬時間值不值?」
他沉默幾秒:「那趕緊提方案,排個 Demo。」
策略: 把「時間」換成「錢」,讓浪費具體可見。
很多主管不怕花錢,但怕浪費。你幫他算清楚,便會主動行動。
小結:效率痛是「看不見的錢」。
會算帳的人,永遠最先被信任。
Level 3 主管痛(Managerial Pain)表面冷靜,內心焦慮。
症狀: 要交代績效、要報成果、怕背鍋。
這層痛比前兩層更隱藏,通常藏在「表面理性、內心焦慮」之下。
案例:西門子時代,副總的那一刻警覺
那年我在西門子負責某工業自動化案,
客戶副總一開場就說:「我們的系統沒壞,不用換。」
我沒有爭辯,只問了一句:「上個月聽總經理說計畫明年擴產 30%,這套系統撐得住嗎?」
他轉頭看向 IT 經理:「撐得住嗎?」
IT 猶豫了一下,小聲說:「應該……不行。」
副總皺起眉,沉默了幾秒,整個人往前坐。
他低聲說:「這件事不能拖,這不是系統問題,是我明年的KPI問題。」
我順勢接話:「我了解,那我們這週就先開個會,把方案排進預算計畫裡。」他點點頭:「好,你這週五過來,我要把整個團隊都叫進來聽」
那一刻,一個主管的焦慮具現,瞬間轉成行動。
策略: 幫他「保位」。
主管最怕的不是錯,而是被問:「你早該知道」。
讓他覺得你是他的「預警系統」,不是事後檢討報告。
小結:當主管從「防衛」變成「主動」,
你就不再是供應商,而是讓他有安全感的夥伴。
他信任的,不是你的產品,
而是你讓他「有準備、能睡得著覺」的能力。
Level 4 老闆痛(Business Pain)不是報表問題,而是未來問題。
症狀: 營收停滯、競爭對手超車、轉型卡關、員工倦怠。
老闆的痛不在「報表」,而在「未來」。
案例:教育產業老闆的覺醒
就在上個月,我去參加一場 AI 教育產業論壇,
現場遇到一位老朋友,他是一間大型教育集團創辦人。
聊到生意, 他笑著說:「我們招生還行,老師也穩定。」
論壇結束後,主持人跟他細聊:「AI 教學潮已經全面啟動,您覺得貴公司準備好了嗎?」
他繼續笑答:「我們正在觀察。」
主持人又追問了一句:「那三年後呢?
當家長開始問:『你們的 AI 課程能不能預測孩子的學習弱點?』那時候,你們還能保持領先嗎?」
朋友的表情一瞬間變得嚴肅,他沉默了幾秒後說:「我們得開始準備了,要不然三年後,我們的品牌可能就會被市場定義成『傳統教育』」
我在旁邊靜靜聽著,這不是數字的痛,而是未來感消失的痛。
策略:和老闆談,不是談「成本省多少」,而是談「未來值不值」。
你可以問他:「如果三年後市場變了,你的公司還有競爭力嗎?」
這一問,會讓他自己在心裡盤算,
「不改,等於讓別人定義我的未來。」
小結:不改,不是慢一點,而是被時代拋棄。
老闆在乎的,是未來三年的生存藍圖。
能讓他看見風險與希望的人,才配坐進決策桌。
如何放大看|橫向三面向:公司/部門/員工
「當你能分辨四層痛,就能看見垂直的深度。
但銷售高手不只懂『往下挖』,還懂得『往橫看』——因為不同角色,說話要用不同語言。」
公司面(Financial Pain)
誰在痛:老闆、CFO。
語言:成本、現金流、ROI。
策略:用「數字」讓他看見風險,用「投報率」讓他看到希望。
例:庫存過高每月多壓 2,000 萬,導入預測系統後週轉率 ↑25%。
部門面(Efficiency Pain)
誰在痛:中階主管。
語言:時程、產能、準確率。
策略:把「流程」換成「產能」。
例:設計版更從 14 天縮到 3 天,一年多交 18 個專案。
員工面(People Pain)
誰在痛:基層與 HR。
語言:負擔、學習曲線、離職率。
策略:用同理建立信任。
例:客服新人上手期 3 月→ 2 週,流動率 ↓15%。
MEMO|懂痛的層次,決定你的位置
- 功能痛讓人覺得麻煩;
- 效率痛讓人覺得浪費;
- 主管痛讓人覺得壓力;
- 老闆痛讓人覺得危機。
你講的是工具,他聽的是存亡;懂得放大痛點的人,才是真正能影響決策的人。
范大的Takeaway
痛點有層級,越上層,案子越大。
老闆痛講 ROI,主管痛講效率,員工痛講便利。
四層 Tone 是放大痛點的放大鏡:從情緒到數字,從日常到策略。
會分層看痛的人,才是真正的顧問。
MEMO|找到痛的是業務,放大痛的,才是顧問。
下一集預告(做到篇)
痛找到了,也放大了,
下一集我們要學會 如何把痛導向行動:4I 模型實戰篇。
#四個層級三個橫向很重要很重要要經常用
#AI時代職場三力 #銷售力 #判斷力
#DeepenPain #成交心理學 #4個痛
相關文章

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