菁英銷售
跨越銷售的鴻溝| 范大菁英銷售100講 第17講
《 范大經驗談|實務之外,理論讓你 Level up》
(作者:范永銀)
技術採用生命週期(Technology Adoption Lifecycle)
1943 年Ryan & Gross 針對美國愛荷華州的玉米新品種擴散行為進行研究,這成為之後「創新擴散」的里程碑。1962 年羅傑斯(Everett M. Rogers)出版《創新的擴散》一書,提出擴散曲線,將採用者分成五種類型;直到1991年「高科技行銷之父」傑佛瑞.摩爾(Geoffrey A. Moore)將這基礎上,重新詮釋技術採用生命週期、轉化為整個高科技產業在推廣新產品或行銷上的基本理念,並重新命名採用者的五個類型。
#從賣玉米到賣AI #萬法歸一
這個理論把市場分成五個不同類型的採用者,並指出不同階段的客戶,思維與購買動機完全不同。一但銷售用錯方法,就算產品再好,也可能卡在「鴻溝」,而賣不出去。
■理論還是實務重要?為什麼要學技術採用生命週期?
- 幫你判斷自己和產品目前處於市場的哪個階段
- 幫你用對方法,對應不同類型的客戶
- 幫你推出新產品時,快速找到第一批會買單的客戶,並用他們的成功案例打開主流市場
這套模型是微軟、IBM、思科、特斯拉等世界頂尖公司實戰中反覆 驗證過的核心策略。
可以直接落地執行的商業導航系統。
范大實戰|參數科技的重要銷售會議
1999年參數推出全新的產品管理解決方案Windchill PLM,
銷售蘇副總裁就把全台灣的銷售叫進會議室開銷售策略,
就打開一張圖,指著最左邊那個 16% 說:
回去看看,你的老客戶裡的決策購買者中(通常是CEO),有沒有這一 群 人? 如果有,就用這個方式,把新方案先推給這16%。
先不要管那實用主義的34%
那張圖,就是 Geoffrey Moore 的 「技術採用生命週期」。
最左邊的 16%,是早期採用者;中間的 34%,是實用主義者(ROI Buyer)。
蘇副總裁的意思很直接:
如果你先推給 34% 的實用主義者,一定會花大量時間驗證、算 ROI、跑流程,但他們最後可能還是不買,因為他們要的是「確定性」,而這是新產品初期最缺的;反過來說,16% 早期採用者,敢冒險、愛創新,才會在第一時間出手。
那天的會議,讓我永遠記住:
賣新產品的第一步,永遠是先拿下最敢出手的那 16%。
Geoffrey Moore 鴻溝理論:分析市場的 4 個階段
1️.早期市場
- 技術狂熱者(2.5%):愛嘗鮮,可以容忍產品的瑕疵
- 早期採用者(13.5%):敢冒險、有遠見
- 策略:用願景與獨特價值,讓他們成為支持者(Champion) 與案例來源
2️.鴻溝
- 早期採用者與實用主義者之間的巨大斷層,多數企業卡在這裡
3️.龍捲風期(主流市場前段)
- 實用主義者 / ROI Buyer(34%):重視 ROI,需要成熟案例與數據
- 策略:用 16% 成功案例 + 可量化效益(Metrics)打開市場
4️.康莊大道
- 晚期大眾與保守派:追求穩定與低成本
技術採用生命週期五階段(以電動車為例)
1️.創新者(2.5%)
- 案例:特斯拉等汽車大廠剛推出電動車時,第一批嘗試的人
- 特徵:愛嘗鮮、敢冒險
- 策略:第一手體驗,邀請共創
2️.早期採用者(13.5% ,加上創新者的2.5%→ 關鍵16%)
- 案例:看到電動車潛力、願意成為周遭第一個開電動車的人
- 特徵:有遠見、敢承擔風險
- 策略:展示獨到價值與未來優勢,成為 KOL 意見領袖
3️.早期大眾(34% → ROI Buyer)
- 案例:等待充電站普及、技術成熟、價格合理才購買的人
- 特徵:理性保守,要看市場驗證
- 策略:用 16% 成功案例背書,提供可量化回報
4️.晚期大眾(34%)
- 案例:汽油車退出市場後才轉向電動車的人
- 特徵:更保守、怕風險
5️.落後者(16%)
- 案例:直到最後一刻才不得不買電動車的人
- 特徵:抗拒改變,非不得已不採用新技術
死亡之井(鴻溝)
- 早期採用者:買的是「可能性」,看未來、敢冒險
- 早期大眾:買的是「確定性」,要驗證、怕風險
范大的MEMO:
跨不過鴻溝,新技術就會曇花一現;
跨得過,新產品就能席捲市場。
范大帶你看:特斯拉策略
第一步
- 推出高性能電動跑車 Roadster,鎖定名流與科技菁英圈
- 願意為「可能性」買單,享受領先一步的成就感與身分象徵
- 建立品牌話題,打下早期採用者市場
第二步
- 推出價格較低的 Model S,同時提供回購保值承諾,降低消費者疑慮
- 配合充電基礎設施的鋪設,解決早期大眾對續航,維修,普遍性的顧慮
- 成功跨越鴻溝,進入主流市場
范大重點:
市場轉換:「可能性」→「確定性」
先抓住 16% 的早期採用者→建立品牌與口碑;
再降低風險、明確回報→打開 34% 的實用主義者。
你要打誰,打法要不一樣
16% 與 34%,銷售痛點天差地遠
16% 早期採用者
- 用直覺判斷,喜歡冒險,不怕顛覆
- 速度是關鍵, 產品要快、好用、功能強
- 銷售重點:不是「價格」,而是「未來」
34% 實用主義者(ROI Buyer)
- 用數據判斷,小心保守,避免風險
- 市場的穩定度比創新更重要
- 銷售重點:不是「夢想」,而是「數據」
銷售飛輪:從 16% 到 34% 的層層推進
- 從老客戶決策購買者開始 → 做成功案例 → 取得量化效益(Metrics)
- 用案例打開 16% 早期採用者 → 成為 KOL 與市場背書
- 以 16% 的背書吸引 34% 實用主義者 → 引爆「龍捲風期」,快速擴張市佔
銷售啟示
- 面對 16%,請賣「可能性」——願景、領先、改變規則
- 面對 34%,請賣「確定性」——案例、數據、降低風險
- 面對市場,必須先贏得左邊,才能打開中間,全面席捲
Takeaway|16%開始的市場龍捲風
找到對的 16%,才有機會;
早到對的 16%,才有時間;
留住對的 16%,才有市場話語權;
做到 16%信任,你才能跨過鴻溝、引爆龍捲風。
范大的閱讀起點|我的「命定之書」
每個人一生中,都有一本「命定之書」在等著他。
讀到的那一刻,你的想法會改變,
選擇會改變,行為與習慣也會改變,
從此走上完全不同的人生路徑。
最近愛大,在 #天下文化 出版了《命定之書》。
看完之後,我心裡立刻浮現
這輩子影響我最深的「命定之書」,就是
《跨越鴻溝》與《龍捲風暴》(作者:傑佛瑞.摩爾)。
這兩本書,不只是理論,更是我職涯的「閱讀起點」。
它們讓我第一次意識到——
銷售不是靠衝勁,而是一套有系統、有模型、可複製的戰略工程。
也是從這一刻起,我養成了愛看書的習慣,
看的書,不只是故事,而是能在商業戰場上贏的武器。
很多銷售同事並不愛讀這類商管難啃的書,
但我因為它們,看到了銷售可以有更高的視野與節奏感,
也開啟了我對「系統」與「模型」的認知,
讓我在外商舞台上,層級越跳越高、速度越來越快。
所以我常說:
別讓你的頓悟,只是別人的基本功。
找到你的「命定之書」,然後用它武裝自己。
#書是起點行動是關鍵
#肯去試才有得肯去拼才有贏。
#聽過跨越鴻溝的請+1
#AI時代職場三力 #判斷力
#進化的銷售 #技術採用生命週期
#創新擴散理論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