菁英銷售
文化+觀察,避免銷售最怕的冷場 | 范大菁英銷售100講 第11講
《介於正式與非正式場合之間|不只聊工作,ARE YOU READY》
(作者:范永銀)
避免銷售冷場:用跨文化觀察與軟實力建立信任
時間推回1998,我使盡渾身解數領到百萬獎金後的農曆新年,陪著太太難得全家回澳洲墨爾本過年探親。
她哥哥 Alex 是位風度翩翩的單身貴族,愛打高爾夫、喜歡品嘗佳餚美酒;他知道我也有在打高爾夫後,就盛情邀約我前往墨爾本郊區的球場打場球聯絡感情。
出發的車程中,,剛開始話題不少,聊高爾夫球最重要的四大賽事,聊聊澳洲的高爾夫選手大白鯊還有全球矚目的老虎伍茲、更新生活中的大小事,輕鬆愜意;但不到20分鐘我就發現,對話逐漸有點停頓:
Alex講澳洲人最近熱切關心的稅制改革,我連那是什麼都不知道;
我聊台灣最近科技的變化,他也只淡淡附和。
就連熱愛的運動項目都南轅北轍,他看的是板球橄欖球,台灣著迷的是桌球。
#有哪位好友看得懂板球?留言說一下好嗎?
國際業務跨文化的尷尬與挑戰
最怕,空氣突然的安靜
接下來的車程,我們都深知對方在「努力」地找話題,避免在密閉空間裡,寂靜無聲的尷尬。真正的考驗,是球敘後的晚餐。
那晚Alex選了球場附近的中餐廳,也邀請他的兩位球友一起用餐;
剛入座時,大家聊著方才哪一球打得好、哪一洞的球道設計如何,
外國中餐廳的慣例是先點茶,於是在聊了10分鐘後,我們開始看MENU
Alex其中一位朋友Ryan好奇地問我(也可能是想讓我有話講):
「我們都知道台灣的茶很有名, 這上面的香片、普洱、烏龍有什麼不一樣?」
我心裡一驚,哇 ! 我平常最常喝咖啡、連紅茶綠茶都搞不太清楚了,從來沒有想過研究茶葉,自己連中文都說不出來,怎麼可能用英文解釋給外國人聽呢?當下我只能擠出笑容,說著「大概是發酵程度不同」這種支支吾吾的句子。
Ryan又嘗試著從農曆新年找話題,接著問我:「聽說今年是農曆的牛年,過幾天就是虎年?十二生肖是怎麼來的?為什麼沒有貓?為什麼老鼠是第一?」
有一個英文單字大家一定都聽過,FROZEN,是的,我又在現場僵住10秒。現場一片安靜,我在腦海中拚命地回想,但是完全想不起來,既然用中文都講不出來了,那怎麼講英文呢?
只好尷尬微笑:我們是國小教的,我現在年紀太大都忘光了!我回去好好研究!下次跟你分享!(請大家注意,當時是1998,網路與谷歌大神都還不發達啊!)我想,當時餐桌上的人可能都想著:Nathan 真的是銷售嗎?怎麼這麼不會聊天呀!
那是我第一次體會到:
「你以為你準備好了,現實告訴你:並沒有。」
#你是否也曾經歷過這樣的尷尬沉默時刻
在寫下這段經歷讓我回想起,每年的外商Sales Club年度全球菁英大會。請臉友們想像,就如同好萊塢電影中常見的盛宴:
樂曲悠揚、觥籌交錯,來自全球的銷售高手與家眷,人人滿懷興奮之情盛裝出席,但有些人踏入會場的第一瞬間,舉止不自覺帶點侷促不安,仔細一看多半是來自東方的臉孔。
而白人同事個個擁抱寒暄、舉杯跳舞,自在談笑,而我們多半選擇找熟人或華人湊桌。
我們可以用不同語言和不同國籍的同事、對手、客戶簡報、談判,但一進入需要文化共鳴的場合,就突然頭腦短路,只能一直微笑點頭。
我心裡明白,這不只是語言的隔閡,而是文化的差異。
#你有對任何文化適用的的觀察力與共情力嗎
我還記得一位在美國高科技工作的華人副總裁分享,他每次出差,總想盡辦法和外籍同事「錯開行程」。他笑說:「如果他們坐飛機,我就搭火車;他們搭火車,我就選開車。」
不是因為他們不好,而是那種「剛開始還能聊些工作,半小時後就詞窮,剩下尷尬」的經驗,太令人窒息。
如果是平級同事,彼此忍一下就過;如果是下屬,他們會緊張、怕說錯話;如果是上司,自己壓力爆表,話題得我想,節奏要我控,氣氛也得我扛,想睡還不行,因為老闆沒睡。
他說:「這種狀態就像,明明就要出發去打仗了,路上還要先打一仗。」
TAKEAWAY|面對跨文化場合,語言不是重點,重點在軟實力的3個核心:觀察、承認、連結:
- 世界很大,你以為的小事,可能是別人的文化主場。
→ 茶葉、生肖、節慶……都是良好關係的開端與破冰器。 - 不懂沒關係,但不能裝懂。
→ 真誠承認不知道,比胡說八道有禮貌一百倍。
→ 願意回去查資料、下次接得上,就是你進步的開始。 - 軟實力不是你說出來的,是別人感受出來的。
→ 有些人話不多但讓人想靠近,因為他不是 try to impress,而是 try to connect。
補充思考|AI時代下,為什麼「軟實力」在未來更關鍵?
因為未來就是 Global 的世界,
你的客戶,不會只在台灣/兩岸三地,
可能來自東京、倫敦、曼谷、舊金山、阿姆斯特丹……
請先學會跨文化的敏感度與謙卑力,
你對文化的有多尊重,將決定別人對你有多信任。
跨文化溝通的實用技巧
以下是范大的異國文化習慣與小提醒,算是拋磚引玉跟大家討論:
【職場篇】
日本:
- 名片一定雙手奉上,收名片要先看、不能馬上收口袋;
- 日本人的姓名發音多變,請務必確認後再稱呼對方。
美國:
- 忌諱太私密話題(年齡、宗教、政治);
- 幽默可以,但冒犯不行。
澳洲/紐西蘭:
- 平等意識強,不喜歡階級感;
- 尊重原住民議題,勿開玩笑。
歐洲(主要是德、法、荷等):
- 開會絕對準時開始,準時結束;
- 線上會議務必開鏡頭;
- 有些國家(如法國)重美感與語言用字,不宜太粗俗。
東南亞(泰國、越南、新加坡等):
- 泰國:不可以批評皇室,開玩笑也不行;
- 越南:民族意識強烈,忌諱外國人批評政治;
- 新加坡:強調效率,不喜歡員工加班;
- 多數地區在政治、宗教上相對保守。
【用餐篇】
日本:
- 日本人忌諱直接用筷子接對方筷子上的食物,會讓他們想到火葬後 撿骨的樣子,非常不吉利。
- 吃壽司時,要用食材去沾一點醬油,而非米飯;而不需要另外沾的壽司,師傅也會提醒。
- 跟日本客戶吃飯時,要先幫對方倒酒,再由對方幫自己倒。
美國:
- 不要在餐桌上使用牙籤,如果真的要用,記得去洗手間。
- 如果桌上有西餐的麵包,記得用手撕下而非用刀叉。
- 用餐結束後,記得給服務生小費,一般是總金額的15-20%。
泰國:
- 用餐時不要用左手遞食物或接東西,因為左手被視為不潔。
- 避免疊放餐盤,這被認為會帶來還不完的債務。
越南:
- 夾菜後,先放進自己的碗盤中,再食用。
- 不要把筷子橫放在碗上、插入碗中,也不要敲打碗筷,這些動作都不禮貌。
范大提醒:
「未來的菁英,不只會說多國外語,更要懂別人的文化邊界。」
「你跨的不是國界,而是人心的距離。」
「願意從心底清零學習的人,才有資格站上國際舞台。」
「跨文化的信任,就是你最有價值的銷售通行證。」
強烈建議,每個朋友有機會與外國友人見面前都準備好:
- 可能會被問到的文化背景、當下台灣的時事;
- 對於家鄉風土、特殊節慶、特殊飲食,準備至少三個能講的點;
- 甚至學會怎麼簡單解釋「十二生肖、各種茶的不同(或者珍珠奶茶)、夜市文化」
你會發現,這些小準備,正是你能否被記住、被尊重、被信任的開始。
你有沒有經歷過跨文化冷場?或你用什麼方式破冰成功?
留言分享你的跨文化破冰故事,范大將挑選回覆給建議。
#我們一起練觀察 #練感知 #練軟實力
#AI時代職場三力 #不要硬聊 #跨文化的觀察
相關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