菁英銷售
真的領得到獎金嗎?| 范大菁英銷售100講 第14講
《 頂尖銷售想賺多少就賺多少|老闆你準備好了嗎?》
(作者:范永銀)
銷售是一門需要拚命的藝術,
但衝刺前,請先從三個角度自問:
- 業務:你有沒有勇氣對老闆說「我想賺 200 萬」?
- 主管:你還在等履歷,還是已經出門找人?
- 老闆:你說敢給獎金,你真有照制度給嗎?
給銷售的你|想賺多少,都有可能
很多學員下課後問我:「范大,做業務到底可以賺多少?」
我通常反問:「你想賺多少?」
他們常回答:「嗯…100 萬吧?」
我再問:「為什麼不是 200 萬?你知道方案怎麼賣才能賺到嗎?」
答案通常是:「沒有很清楚或不知道。」
不是做不到,是沒想過;不是不敢拚,是根本沒設定。
我也問過很多老闆:「有沒有業務主動找你說:老闆,我想賺 200 萬,請教我怎麼做?」
幾乎每個老闆都說:「從來沒有。」
#如果你是業務你曾問過這句話嗎?
我第一份外商工作在參數科技,被稱為「銷售界海軍陸戰隊」。
當年我沒背景、不是科班,但我願意拚。
年薪破十萬美金,底薪 30%、獎金 70%。底薪不算低,但更多的收入靠你自己拼回來。
我也待過底薪 80%、獎金 20% 的公司,結果大家穩了,但衝勁沒了。
底薪是地板,天花板你自己決定。
請先設定你要繳多少稅,然後以終為始去拚。
給主管的你|好的人才,是找來的,不是等來的
很多主管常抱怨:「現在都找不到敢拚好用的業務!」
我都會問:「你去哪找人?」
回答通常是:人力銀行、履歷平台、內推…
我都會回應:「你要找的是那種想年薪至少200萬的菁英銷售,敢跟你喊業績的業務,應該比較不會在人力平台寫履歷等你吧?」
這樣的菁英銷售,只會出現在「現場」。
實際場景|外商積極的做法
之前待過的一間外商,總經理規定每一位銷售主管被明確要求:每週至少排半天,出門去展覽、研討會、產業交流現場找人。不是坐在辦公室等履歷,而是到現場看人、當場聊天、必要時就地面談。
週會需提交「候選名單+觀察紀錄」,這不只是流程,是文化:
主管對「找到好銷售」負責,有壓力,也有方法;人才是被挖回來的。
范大實戰觀察|你會選誰?
你走進一個大型展覽場,看到一個攤位有三位業務:
- 站在門口主動發傳單、邀請你進來看方案看Demo
- 站在後面跟同事聊天有說有笑,有人經過才點點頭
- 一個人站在角落滑手機,假裝很忙也沒抬頭過
你要挑一位菁英銷售,請問你選誰?
✘ 滑手機的,不用考慮
✘ 只顧聊天的,不適合業務現場
✔ 會主動開口、知道自己在幹嘛的,就值得留意
現在不缺人,不代表不用看人。
#早一天找對人早一點輕鬆好過年。
給老闆的你|你說敢給,真的給了嗎?
上課時常問很多老闆:
「如果一個業務替你公司賺進 4,000 萬淨利,你會給他多少?」
每個老闆都很有自信的說:「10%~20%我都敢給!」
但真的要發獎金時呢?想法及意見就開始了
- 「這案子是老客戶,不能全算業務的功勞獎金應該要打個折! 」
- 「老闆也有一起去陪你談,所以才拿下訂單的,要扣獎金的趴數%」
- 「 今年業績不好,獎金比例要調整一下」
結果是:規則一變再變,拚也不一定能領到。
外商 vs 本土:制度差異一目了然
給法:
外商:制度透明,達標就給 ,該給就給
本土:看心情給,獎金浮動, 理由一堆
薪資結構:底薪/獎金
外商:40% / 60% 或 50% / 50%,鼓勵拚命往錢衝
本土:80% / 20% 或100% /0 %,穩定但缺乏動力
信任文化:
外商:業務相信制度,看的到一定拿的到
本土:業務沒安全感,不確定能不能拿到
一句話總結:
外商:你衝,我就給滿
本土:你拚,我再想想...
#想賺是人性 #敢給是制度 #給得出是文化
真正的文化,不是牆上的標語,
而是在底下人拚命時,公司不會找理由打折。
給曾經拚過的你|這些努力,全都算數
如果你正在準備面試,請記得:
你過去拚過的、練過的、咬牙撐過的,都會成為你在職場的底氣。
自己特別欣賞兩種人:
- 曾在各種運動比賽得過獎
- 曾在音樂領域登台或得獎
這不是才藝,而是代表你有紀律、有韌性、有承受孤獨的能力。
- 一首曲子練幾百次
- 一場比賽準備幾個月
- 沒觀眾時還能練,沒掌聲時還能撐
面試時請勇敢講出來:
我打籃球拿過冠軍、我鋼琴比過賽、我站過舞台。
老闆要的,不是最聰明的那個,
而是能撐得住、練得久、扛得動的人。
范大三問心法
- 業務:你有沒有勇氣問老闆如何賺到 200 萬?
- 主管:你還在慢慢等人?還是已經出門找人?
- 老闆:你敢說就要敢給,真的有照制度給嗎?
獎金制度與高績效團隊的三力法則
真正的高績效文化,不是喊出來的,是由三力共同打造:
- 業務的目標感
- 主管的用人眼光
- 老闆的制度信任感
TAKEAWAY|總結
想要有績效,就要有人敢拚;
有人敢拚,就要有人敢給;
有人敢給,就要制度敢撐住。
拚、給、撐,三者缺一,團隊就散了。
如果你也遇過「說好要給,最後卻打折」的情況,
歡迎留言分享或「+1」
把這一篇,轉給你那個值得提拔的夥伴吧。
相關文章